2)第153章 走发展的道路_明朝大丈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住高迎祥的大军无异于痴人说梦,据城杭敌只有死路一条,弃城而逃说不定还有一条活路。

  而李景现在就是要给他一条活路,只要周县令不傻,就一定会回来。

  李景让周县令回来自有用意,红山岭发展了王年,各种人才集聚了不少,不过读书人却还是不够,即便是震可立的儿子震枢都不愿意随衰可立上山。

  要说大明朝大多的读书人虽然没什么本事,不过还是比较有气节的。

  李景要发展,只豁手下会打仗肯定是不行的,还得有人帮着治理地方。

  让周县令回来有几个好处。

  首先周县令是朝廷的正式官员,收复陵川可以抹去他弃城的罪过,这样当曹诏来时,由周县令应对,不必马上跟朝廷翻脸。

  第二,周县令久居限川,对陵川的地理政务必是十分熟悉,李录以周县令的名义实行在红山岭制定的政策可以省却许多麻烦。

  第三,此次乱军攻占陵川,必然会杀掉一些官吏,官是朝廷委派,但是有些吏员地方官却可以自行任命,李景准各以周县令的名义招一些有能力的人读书人出来做事.

  穷富武,读书人大多数是些穷人,为了脱贫致富,这些人只有一条路,那就是考取功名.

  可在没有考取功名以前他们也是要吃饭的,偏偏大多数的读书人是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出力的事情荃本上是不用指望他们了,而且这帮人也羞于干那些他们自认为是低贱的工作。

  这样一来,这帮人在没有考取功名之前是靠父母或者老婆来养活。另外,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能考取功名,能考中秀才的都不多见。而且考中秀才却并不能做官,想做官至少得有举人的功名.

  举人和进士这种级另li的读书人当然不在李景的考虑之内,只要有秀才来他就心满意足了。

  当然只知道读死书的书呆子李景是不会重用的,他要的是既有化还要有能力的。

  现在陵川吏员短缺,招这些读书人做些书之类的工作正是他们的所长,也不辱没他们的名声.只要他们拿了李呆的钱,软等于上了李录的船,李呆自然有办法慢慢收服他们。

  不过就算周县令马上回来,招人也是需要时间的,而且新来的人还要对自己的工作熟悉一段时间,因此眼下还指望不上这些人帮李景做事,许多问题还要靠李景自己解决。

  李景手指轻轻地叩击着桌面,沉吟了一会儿说道:“虎头,你回山一趟,把袁先生接来。思二算了,先生年纪大了,这两年身体越发不如以前了,山中清凉,还是不劳动他老人家了,让你沈爷爷来吧。

  你回去告诉你沈爷爷和张叔叔,让他们把山上懂得清丈土地的人送一些过来,再押送五万石粮食过来,主要是番薯,马铃薯和玉米,我要在陵川推厂这些作物,让你二壮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ge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