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十三章筹划_红楼之贾府旁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要做的就是考取更高的功名,在短暂的数年里尽量捞一个两江总督、一省巡抚的位置。

  时间若是紧迫,再不禁也要捞个金陵知府,亦或江浙地区的知府,为日后天下大乱定下根基。

  ……

  转眼之间,贾凝从木桶中走出,擦了擦身子,在铜镜前洗了一把脸,清醒了片刻。

  随后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袍,打开了封闭的纸窗,顿时一阵阵微风吹过屋来,暖意十足。

  贾凝从客栈的三楼往下看,这是一条满是市井气息的街道,十分杂乱,而且喧闹不己,于是他也没有了赏风景的心情,又关上了门窗,这毕竟不是一个观景的客栈。

  没有事情可做,贾凝索性就坐在桌前,看起了古旧的书籍,不时还临摹一番诗赋。

  也许是想象到了大周百姓流离失所、水深火热的场景,贾凝翻看了许多名人以此所作的诗词,其中典型的诗词就如,石壕吏这首通过途事、抒情表达含义的诗篇。

  泛黄的纸页上清晰的写到:诗名石壕吏,作诗者圣人杜甫。

  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

  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

  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。

  听妇前致词……一男附书至

  室中更无人……有孙母未去

  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。

  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

  ……

  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这最后两句诗更是神来之笔,贾凝仔细默读过后心中的代入感更是久久不能平复。

  诗篇所蕴含的无奈之情,还有老妪一家的取舍更令读过之人感到深深的同情。

  每句简短的几个字,呈现出的画面感却的极强,犹如亲眼目睹一般。因此整首诗都可算作神来之笔。

  ……

  嘎吱一声,木门被缓缓推开,沉浸在学海中的贾凝突然被惊醒,抬眸看向门前。

  只见一身蓝色汉服连衣裙的小姑娘悄悄走了进来,原来是晴雯这个小丫头。

  看见来人是晴雯,贾凝开口笑道:“我还以为是哪个丫头呢,原来是晴雯你啊,怎的今天就你一个人,彩薇呢?”

  晴雯抿了抿嘴唇,含笑道:“彩薇在屋里秀衣裳呢,所以就我一个人来了”。

  贾凝总觉得晴雯想干什么事,于是温声问道:“怎么感觉你有些想法啊,说出来听听”。

  晴雯上前走了两步,自顾自的坐在了贾凝对面的凳子上,这才欣喜的回道:“就是看爷儿马上就要当了秀才老爷儿,总得有些体面,我俩想给爷儿庆祝庆祝呗”。

  晴雯如此说,贾凝不禁笑道:“不错,有这个想法就好,该赏……回头给你们一人置办两身宫装,秀才老爷儿家的丫鬟也得要体面啊”。

  晴雯顿时被贾凝逗笑了,连忙笑着回道:“爷儿净说胡话,哪有丫鬟要体面的,是爷儿自个考中了秀才,不是我们这些丫鬟,这世道只有荣府的老太太那儿的丫鬟算是有些体面”。

  贾凝一边低头提笔练柳体字,一边玩笑道:“丫鬟不就是小妾嘛,反正在我这就是,所以啊你和彩薇都可是,可不是”。

  君不闻,汉家山东二百州,千村万落生荆杞。

  君不见,青海头,古来白骨无人收。

  新鬼烦冤旧鬼哭,天阴雨湿声啾啾。

  贾凝将随性想起的短短几句话写在纸面之上,方方正正的正楷可谓是力透纸背,看样子他所学的柳体己初有其形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ge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