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三百一十章 前来苏联的参观者们_民国大文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林的个人崇拜,官僚主义作风,广大农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贫困生活。

  回国后,罗曼罗兰写了《莫斯科日记》,记录了在苏联的见闻,包括对于斯大林等苏联高层的印象,还指出了高尔基性格上的软弱。

  只是,他做出了封存《莫斯科日记》50年的声明。

  “未经我的特别允许,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满之前。不能发表这个日记――无论是全文,还是片段。我本人不发表这个笔记,也不允许出版任何片段。”

  据说是因为他的妻子是俄国人,他妻子的家人还生活在苏联。

  罗曼罗兰和纪德都看到了苏联的问题,也都写了下来,却采取了不同的态度。

  纪德认为苏联没救了,罗曼罗兰觉得苏联还可以抢救一下,我们应该帮助它。

  这恐怕是罗曼罗兰批评纪德的《访苏归来》的原因所在。

  这一时期访问苏联的西方学者很多,比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和英国戏剧家萧伯纳。

  1920年5月,罗素以非正式成员身份随工党代表团访问苏联。与列宁和高尔基有过面谈,他对苏俄政府的统治感到失望,甚至于恐惧。

  他写了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和实践》阐述他的观点。

  萧伯纳于1931年访问苏联,回国后。他发表演说撰写文章,赞扬苏联人民的卓越成就,并多次公开声称未来的世界属于社会主义。

  中国文化界来苏联的人更多,同样写了不少游记性质的文章,记录了在莫斯科的见闻。

  比如徐至摩的《欧游漫录》和瞿秋百的《赤都心史》。

 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观念对苏联得出了不同的结论。

  有人极力的赞美,有人大肆的批评。只有多年之后,才能真正判断出是非对错来。

  正如纪德所说:“预先带着信念的参观者对光明和阴暗面常常是很敏感的。苏联的朋友常常很不情愿看到苏联的阴暗面,或者,至少说不情愿承认它。因此,往往仇视苏联的人说了真话,热爱苏联的人说了假话,这种情况是太多了。”

  林子轩同样是位参观者,不过他是一位来自后世的参观者。

  在他的世界里苏联早已解体,成为了历史中的一段记忆,是非对错早有了公断。

  他这次只是为了完成任务,更重要的是陪着冯程程见识一下这个时期的苏联。

  林子轩在中国虽然有名气,但还没到引起斯大林注意的地步,如果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或许能够和斯大林见上一面。

  就算是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也见不到。

  因为高尔基自从1921年就到意大利养病去了,直到1928年才返回苏联。

  正因为不被重视,让林子轩有了较为自由的行程安排。

  按照莫斯科中山大学管理人员的介绍,除了一些必要的参观地点和欢迎会议,林子轩可以在莫斯科随意走动,没有限制。

  这样就很好,林子轩可不想随时随地的被人监视。

  说实话,在莫斯科游行示威,声讨段祺睿政府的暴行只是一个形式,表达大家的愤慨之情,对国内的局势没有什么影响。

  所以,游行活动到上午就结束了,林子轩和冯程程回到住处休息。

  到了下午,当两人想要到莫斯科街头逛逛的时候,有人前来拜访,来人是一位十五六岁的小伙子,说着一口地道的上海话。

  他说是宋子闻安排他来接待林子轩的,并拿出了宋子闻的信件。

  林子轩看了信件,的确是宋子闻的亲笔信,说明这个小伙子的身份不简单啊。

  “我姓蒋,先生叫我京国就行了。”小伙子自我介绍道。(未完待续。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ge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