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一十三章 两位诺奖获得者在中国的不同遭遇_民国大文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渐淡化了泰戈尔,不过即便是在后世,泰戈尔在西方仍旧有着很大的影响力。

  赛珍珠是个中国通,林子轩不用和她解释泰戈尔为什么受到这种待遇。

  她还是为泰戈尔叹息,以为如此伟大的诗人不应该被抵制。

  在西方有句名言,我不同意你的观点。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。

  中国可以接受那么多的西方思想,却容不下一个印度人的观点。

  林子轩甚至在报纸上看到这样的说法,有人认为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,印度已经“亡国”了。泰戈尔作为一个“亡国”之人没有资格来拯救中国。

  中国还没有亡国,所以比印度强大,不需要一个印度人来中国说教,学习印度只能导致亡国,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西方世界。

  让人想不到的是,这种说法还很有市场。

  这就是推崇强者。轻视弱者。

  此时的泰戈尔已经察觉到了中国社会和他想象的不太一样,他没有在南京停留,在4月22日前往济南,在济南省议会发表演说。

  4月23日,泰戈尔从济南赶往北平。

  徐至摩对泰戈尔的遭遇极为气愤,连夜写文章批驳那些驱赶泰戈尔的人,言辞颇为激烈。

  他恳求林子轩也写篇文章,对这种无礼的行为说些什么。

  林子轩想了想,便写了一篇文章,叫做《中国的礼仪在哪里?》。

  他较为客观的写了泰戈尔在东南大学的遭遇。

  认为中国的文化界没有必要这么急着驱赶泰戈尔,中国不会因为泰戈尔的到来而灭亡,也不会因为赶走泰戈尔就能强大起来。

  中国的文化界要具有包容的心态,偌大的中国容不下一个泰戈尔,只能说明中国文化界的狭隘,一个自称的礼仪之邦,却要赶走来访的客人。

  泰戈尔没有带着枪炮,而是进行文化交流,你们担心什么?

  对于泰戈尔的主张,林子轩说出了自己的观点,适合中国的要进行学习,不适合中国的就抛弃掉好了。

  可你要是连听都不听,就急忙的赶人,这不是作为地主的态度。

  只能说明自己没有礼貌,不懂的待客之道,中国的礼仪在哪里?君子之风在哪里?

  这篇文章由徐至摩投给了北平《晨报》的副刊。

  这是新文学三位旗手第一次公开发表对于泰戈尔来访的意见,胡拾和鲁讯依旧保持沉默。

  这时候,泰戈尔已经来到了北平。

  在北平,泰戈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,包括以梁启朝、蔡元赔和胡拾为代表的北平文化界到车站迎接泰戈尔。

  泰戈尔将在讲学社和商务印书馆的安排下进行演讲。

  林子轩没有参与其中,来到北平,在安顿下来后,他首要的是去拜访周氏兄弟。

  当初,他的诗歌是周作仁推荐发表的,鲁讯进行了点评,这都是人情,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,登门拜访是应该做的事情。

  唯一让林子轩为难的是这两兄弟已经闹翻了,住在不同的地方,否则可以一起拜访了。

  按照关系的远近,他先去拜访了周作仁。

  与此同时,他在《晨报》副刊上发表的文章引起了不小的争论,在得到保泰派欢迎的同时,也遭到了批泰派的驳斥。(未完待续。)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ge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