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_民国大文豪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德使馆转来的爱因斯坦的回信,信中爱因斯坦欣然同意访问日本结束后,到北大做两个星期的访问,并提出了很高的酬金要求。蔡元赔通过多种努力终于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,他和北大这边热切盼望着爱因斯坦的到来,并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。

  可是到了1923年元旦这天,蔡元培收到了爱因斯坦12月22日发自日本的信,告知他把计划访问中国的时间用在了日本讲学,因为下面还要去西班牙等国访问,取消了北大之行。爱因斯坦算是放了北京大学的鸽子。

  在31日晚上的欢迎晚宴上,上海的学者名流们济济一堂,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。

 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科学界的热点,也是爱因斯坦的重要研究成果。

  林子轩不由得在心里吐槽,就算爱因斯坦讲了相对论,在这个时代的科学界,也没有几位科学家真正能明白。

  就算来自后世,林子轩也不懂相对论,和这位大科学家没什么共同语言。

  而且,他也不敢和爱因斯坦交流太多。

  这可是一位绝顶聪明的科学家,林子轩怕自己说出什么来影响到这位大科学家未来的研究方向,对于这种有能力改变世界的人还是敬而远之的好。

  想想看,万一因为林子轩和爱因斯坦说了大炸弹的事情,让德国人先研制出了原子弹,那这个世界如何发展就很难想象了。

  所以,他只是在远处看着。

  此时的爱因斯坦还没有以后那种疯狂科学家的造型,看起来较为正常,他才43岁,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,正是人生最为风光的时候。

  在和中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中,爱因斯坦思维清晰,谈吐得体。

  看的出,他似乎不太想谈论科学方面的话题,可能是觉得我就算说了你们也听不懂,就不太想解释,反而对中国的事情颇为感兴趣,不时询问上海的民生问题。

  但中国学者不愿意放过这个了解最先进科学理论的机会,依旧抓住相对论不放。

  后来,爱因斯坦在旅行日记中这样描述在上海的见闻。

  “这个城市表明欧洲人同中国人的社会地位的差别,这种差别使得近年来的革命事件特别可以理解了。在上海,欧洲人形成一个统治阶级,而中国人则是他们的奴仆。他们好像是受折磨的、鲁钝的、不开化的民族,而同他们国家的伟大文明的过去好像毫无关系。”

  这就是爱因斯坦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印象,也是他对中国知识界的看法。

  就算林子轩躲在后面,还是被人关注到。

  林子轩怎么说也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,在别人看来,这应该是两个世界级的学者进行一场激烈而有趣的思想辩论,从而擦出思想的火花。

  但林子轩一直沉默不语,而爱因斯坦又不愿意多谈他的科学理论,导致场面虽然热闹,却有了些尴尬。

  终于有人开始想激发大科学家和大文学家之间的化学反应,造就一桩东西方知识精英思想大碰撞的佳话,以供大家日后闲聊的谈资。

  “林先生,你对相对论怎么看?”一位报社的主编高声问道。

  因为爱因斯坦在场,为了表示尊重,大家说话用的都是英语,有些喜欢显摆的还说德语。

  这个问题让在场的学者们安静下来,等待着林子轩的回答,想看看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家会有什么新奇的见解。

  还是躲不过去啊!

  林子轩不愿意在科学的问题上纠缠,但他不乏急智,你讲科学,我讲科幻好了。

  “我是写小说的,不懂科学。”林子轩声明道,“爱因斯坦先生,我对一件事非常好奇,当一架飞机的速度超过光速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?会不会引起时间倒流?我们有没有可能进行时间旅行?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ge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