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52章 大明外贸宝钞_红楼:谁敢动我妹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话回来,这短短数年的时间,国内的境况就发生了翻覆地的变化,除了因为风调雨顺,收成好,也和父皇开放了通商口岸有莫大的关系啊。”

  自从隆庆帝开放南方诸多通商口岸后,海上的贸易也越发频繁了起来。

  因为大明有着茶叶、丝绸、瓷器、以及诸多精湛璀璨的手工艺品,使得大明的出口远远大于进口。

  仅仅一年的时间,光是依靠跨国贸易税收,国库赚取了五千七百多万两白银。

  这也让隆庆帝认识到了商业的重要性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隆庆帝手下的户部尚书真是个人才啊!

  在第一年,大量白银涌入市场后,户部尚书敏锐的察觉到了白银的购买力开始快速下降。

  于是户部尚书闭关七七夜,头发都熬白了,终于想出来了一个办法:“陛下!咱们发行新钞吧!”

  隆庆帝听完后第一反应是:“滚你妈的!”

  开什么玩笑?发行新钞,你想让大明动荡不安就直!

  古代之所以以铜钱为主,纸钞为辅,主要还是因为这玩意贬值太快了!而且贬值根本就止不住!

  首先,作为单纯搞内循环的农业国,无论古今,最后基本上都会亡于财政崩溃。因为这种体系抗衡风险的能力低的可怕。

  首先古代的主要生产力是“农”,辅助生产力才是“工”。男耕女织中,耕为主,织为辅。

  因此,古代国家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是由农业所得,除了大丰、大灾之年外,基本上收入非常稳定,上下浮动有限。

  可是纯农业社会,对于灾的抗衡能力极其有限,这和科技没关系,哪怕是未来,人类也没有对抗大型灾的能力。

  在古代,一旦遇到大型灾,国家收入亏空,又急切需要用钱,那会怎么办呢?答案是印钞!提前把明年需要印的纸钞印在现在,然后直接用于市场流通购买。

  朝廷众多大臣,不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吗?怎么可能不知道!

  超发货币会导致货币贬值,国家信誉受损,基本上每个六部大臣都明白,皇帝更明白。可是他们没得选择。

  国家是一台庞大的机器,由“官员”、“军队”、“吏”、“农民”等等零件组成。而想要这些零件运转,就必须有名为“钱”的燃料。

  一但燃料耗尽,名为国家的机器也就会形同报废。

  所以,基本上只要碰到灾或者打仗,国家第一反应就是印钱!

  可是提前印出去的货币,国家没有任何的手段收回来。或者,没有必要收回来。

  为什么?

  是古人不聪明,想不到“国债”这种回收办法吗?那钱庄存钱是怎么一回事?

  到底,还是在纯内循环的农业国环境下,国债压根施行不起来!

  像某些中,主角在没有打开对外贸易,并且没有完成阶级革新这两个主要前提下的任意一个,就搞国债,纯纯是搞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ge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