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514章 汉唐集团远洋船队(十四)_我们的1654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海狼始终就是板着脸拒绝学习。

  好吧,孙瑜大队长想,他都是中年大叔了,可能失去学习能力了,想当初自己也不就是学不会新出的什么网络、手机新技术嘛,但是现在我可是不同了呢,那就不和他一般见识了。

  还得靠年轻一些的吧。

  有趣的是,这时在海安1号和2号周围不远处,一群海豚好像是欢迎汉唐集团远洋船队的到来,它们按捺不住兴奋,在海面上欢呼雀跃。

  这是难得的景象,自从这次出海以来,还没有如此清楚地看到海豚。

  这群海豚离他们很近,船员拿来望远镜轮流看,兴奋地观赏。

  海豚足有2o来只,他们成群跃出海面,在空中展示漂亮的身姿,然后又完美地钻进水里,像花样游泳的运动员,完成着各种优雅的动作。

  有明人海商高喊着:“祥瑞啊,祥瑞啊!”

  孙瑜大队长心里话,屁祥瑞,海豚们以为我们来侵犯它们领地了,这是炫耀它们的力量呢,你们觉得挺有爱是吧?!

 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吧,在印度。

  在16、17世纪,大量的欧洲移民来到印度,这并不是为了征服和命令,而是为了摆脱贫穷和迫害,怀有理想和抱负才远离故土。

  当时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,还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。

  全球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,主要集中在亚洲的几个帝国,奥斯曼土耳其帝国、萨菲王朝、印度莫卧儿王朝,以及大明。

  这也是一些不富裕的欧洲人定居在印度的原因。

  多数的移民是经济难民,还有一些是罪犯、宗教异见人士等。对这样的迁移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选择的,抵达印度时有些人成了奴隶,有些是签了契约的仆人,或者属于领主的财产。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印度人服务,他们也需要适应当地的语言和习俗。

  在融合的过程中,新移民逐渐成为了印度人。他们吃印度食物,穿印度服装,在印度军队中作战,开始信奉印度的宗教,学习印度的知识,和印度人交朋友,爱上印度人,也有了自己的后代。

  新移民逐渐适应了印度的生活。

 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,是许多宗教难民的家,比如现在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内的河流和小岛当时就为孟加拉人、缅甸人和欧洲人提供了藏身之处。

  德干高原由来自土耳其和波斯的精英统治,他们也带来了大量的外国商人、医生和士兵。除了安排波斯人和中亚人作为臣子,印度也有来自欧洲的雇佣兵,莫卧儿王朝也欢迎信奉基督教的工匠、商人、牧师到他们的主要城市,比如阿格拉、拉合尔、德里和阿杰梅尔。这些不同的多元文化空间要求移民培养独特的身体技能和习惯。

  也就是说,莫卧儿王朝的这些政策不仅为移民提供了条件,新移民的身体也在适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ge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