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五十四章 第一次科举(四)_汉末帝国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考试是折磨考试的一种手段,那么评分就是对考官的折磨。

  值得欣慰的是,因为他们是县考,故而刘铭并没有规定最终要录取多少多少人。只需要考试合格者,也就是符合他预先给出的合格标准者,便可通过县试,前往州府进行州试。

  这次考试超过七成都是写文章,数算题也只是出自九章算术。只需要背书背得好,基本上数算题不会出错。也就说,本来合格的人应该很多才对。

  三天的阅卷,考官算是被折腾得欲仙欲死。本来以为只需要合格就可以给对方通过,这样批改试卷能够有多么难?谁知道投入批阅,才发现士子的学问参差不齐不说,而且还有一些偏科的现象。

  若按照得分的多少,来确定士子是否合格的话,显然对一部分有特别才华的考生非常不公。尤其刘铭也说了,分数只是参考,重要的是考生的才华本身。故而就算分数或许不合格,考官们还是要一份份小心的查阅,然后符合合格条件的学子。

  最让人郁闷的是,别的考场,自然是有五名考官一起批阅。可他们这里五名考官里面,其中一名是刘铭,试问谁敢让他来批阅考卷?四个人要在三天内批改数百份考卷,这任务真的有够沉重的。

  直至第二天下午,试卷的分数这才批改了出来。这次前来报考的考生有三百二十七人,实到三百一十八人。根据批改出来的考试情况来看,这三百一十八人里面,只有八十六个考生是符合合格标准的。

  其他的不是说没有才华,只是回答得太保守,大部分都是照抄书似得。算学方面也就罢了,农学方面基本上都是玩均田免税的那一套;策论上只看到丝绸之路给大汉带来的财富,却忽略了丝路对欧亚大陆的链接作用;最后一道题更加是掉书包,直接照抄董仲舒一系的王道儒家思想。

  这样若是还给他们过关,他们的官帽只怕会在第二天被摘掉。这种垃圾,适合的是走后门,正门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了。恩,只怕就算走后门,当了个副官,在职位上三四年只怕又得被踢掉,后门也不是那么保险的。

  其实这批被淘汰的学子之中,很大一批也是寒门士子。

  寒门最悲催的就是这里,本来没什么书可以学习,就算偶然得到了书本,也没有一个良师为其解惑。在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个时代,一个人要理解一本书里面的内容,是何其的困难。

  资源本来就不足,再加上后天勤奋错的方向,结果就是被士族子弟淘汰。

  值得庆幸的是,其中六人对经义理解有误,但却是因为常年游学,尤其这几年在刘铭治下游学,对农学和商学接触颇多,故而好歹有了自己的观点。数算和经义固然是零分,然策论和农学却是回答得不错,故而也给了他们合格。

  看到这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gee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